“城,所以盛民也”,又曰“城者,所以自守也”,故“城”的功能在于居驻和守备;“市者,买卖所之也”,故“市”的功能在于互易。只有同时具备了这两项功能,才可称为城市。而永业年间的天启作为九州三陆第一城,其“城”与“市”的功能均发挥至了极致。
星流三千七百年左右,贲皇朝定都天启,经历了大洪水洗礼的东陆无复晁皇朝时期的辉煌鼎盛。事实上,终至胤皇朝灭亡,也没有再出现能与晁皇朝都城中都的规模——东西、南北各广二十里——相媲美的城市。然而中都的雄伟壮阔毕竟只剩下了残存古籍上记载的只言片语,其遗迹早已沉睡在潍海深邃的海底以至无法印证。而永业年间的天启,雄踞于帝都平原的中心,其历经百代的苦心营造以及凝聚千年的王气,成为最接近传说的城市。
虽不如东陆第一商业重镇淮安繁华锦绣,天启依然发挥着中州甚至整个东陆商业枢纽的重要作用,十八尺宽的官道自天启城脚下南极青石,北通毕止,东北则直达晋北走廊。更有胤文帝穷尽天下财力历时三十年挖掘的大运河直抵菸河,交通极为便利。
根据天启对周围地区的影响,可以将天启的商品集散和流通划分为三个市场圈,第一层市场圈由由天启及其近郊地区构成的通商圈;第二层市场圈是天启的中距离运输市场圈,王域辖属的十七郡八十八镇,供给了天启居民生活所需的粮食、肉类、蔬菜、水果、棉纱、茶叶等日用产品。第三层市场圈则是以天启为中心,在整个东陆织起、甚至辐射至北陆的一张巨大的贸易网络。
早期的天启实行严格的坊市分离制度,辟东西两市,东市位于填盍门附近的宣化坊,主要为天启居民提供日常所需的供应,如柴米丝帛布匹盆罐锅碗之类的杂货。因此东市俗称又叫杂市。东市按照开放时间不同,又有大市、小市、早市、夕市之分。四条街道呈“井”字形将东市划为九个部分,称为九井;又将货物分为九类,商贩需按照其所贩卖的货物到指定的井中售卖。
西市位于印池门附近的津威坊,主要为大宗货物的交易市场,来自于淳国的烟草和来自于宛州的布帛在这里堆积如山。为了照顾商船装卸转运,西市没有采取东市的九井格局,而是沿泺水河而建。胤文帝于河岸边建筑仓库,专供客商贮存货物之用,并收取一定的税钱和房钱,以充国库。
修文年间,大运河的通航后,天启的贸易枢纽作用逐渐凸现,逐渐突破了坊市分离的格局。首先是准予游贩在坊间叫卖,继而是准许在坊间街边开设商铺,至永业十五年,于南城仁威坊设蛮市,允许蛮人在天启经商。永业二十二年,仁帝下旨,每月初一十五准开夜市,这一制度彻底破除了坊市制在时间上限制。
商有商会,行有行帮。天启城的街市也分为形形色色、上得了明面或者上不了明面的势力。
宛商会馆是宛州商会的商人们创立的,其目的就在于以同乡之谊或共同的利益联络宛州商人,在供应、价格上达成共进退的攻守同盟,从达到避免竞争、垄断行业的目的。宛商会馆位于西市所在的津威坊,于修文十九年创立,由宛商自行推举德高望重者担任馆长。凡宛商入会,需得缴纳会费,成为会员之后,便需遵守会馆拟定之规则,并受到会馆的保护。宛商内部商业争执,由馆长从中裁断,当事商人必须遵守,若有违反或者诉之官府,则视为毁规必须退出会馆;与外部之争执,则由会馆出面调停,若调停不成,会馆亦会协助诉讼。
天启城街市上最大势力叫做金贾会,宛商多金且重同乡之谊,天启本地商人与其交易往往处于被动,便仿效宛商会馆的模式创立了金贾会,与宛商会馆对抗。金贾会成员久居天启,当地官吏更为熟稔,逐渐扳回了竞争上的劣势。
由于每日数十艘商船在这里停泊装卸,逐渐在周围养起了数百个常居于此以装卸搬运卫生的码头伕,又叫力伕。初时,力伕们按籍贯不同各成帮派,争抢活计。舶商们则趁机压低报酬,压榨苦力。